印聘网助您工作顺利!  个人登录 个人注册 企业登录

我们都有必要解的跳槽动力学

一个概念

其实“跳槽”原意可不是什么好词。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《挂枝儿》里就有一首名叫《跳槽》的歌,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:“你风流,我俊雅,和你同年少。两情深,罚下愿,再不去跳槽。” “跳槽”就是风月场所里面,妓女放弃了上一任金主,找到下家,相当于马儿换个槽吃饭。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个词也变得没有了贬义。

即使你热爱你现在的公司和职位,新年也是一个重新思考自己职业定位的好机会——你不一定要换行业、企业,你可以思考下转换部门、职位。数据显示,有 95% 的职场人都对新职位感兴趣,但是只有22% 的人做出了行动。25-30岁的雇员在一份工作里的平均年限是1-2年。

转换职位,是一个今年不想,可能明年你也会想的事。

有些猎头或者所谓的人生导师会告诉你,“怎样跳槽一定会更好”,这其实都是扯淡。 所有的人生选择都是概率事件 ,它不存在一个对照组,能再来一次,没到最后,谁都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选择。

所以遇到人生选择,最重要的不是想着做一个“正确的决定”,而是尽力做一个“高概率正确的决策动作”。


职业转换的核心原则是: 要追,不要逃。

职业收益= 薪酬福利 + 职业发展 + 情感体验


一个人的职业追求归纳起来有上面三方面。(“生涯三阶段”可以看到更多,详见文章3-3)。大部分人想动,不是因为有更好的收益,就是当前职位遇到了斥力。 当吸引力和斥力之和明显大于阻力,跳槽动作就出现了。    

职业发展

跳槽的最好理由,是你遇到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。好组织和好行业,都是你职业发展的直通电梯——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吸引力。

一种是你的发展速度跑赢了现有职位,有机会进入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团队;组织内就叫升职,组织外叫跳槽。


一种则是看到更好的行业趋势,而原组织船大难掉头。比如2015年是在线教育元年,传统教育机构的老师纷纷跳出来进入在线的机构或平台,他们并不一定认为原东家不好,他们赌的是在线这个趋势。


职业如投资—— 如果遇到真正好的发展机会,减薪进入都值得。 就如脸书COO桑德伯格说的 “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机会,别管是什么位置,上去就行。


另一种情况是,因为各种原因,当前的职位遇到了玻璃天花板,或者更糟糕,变成个 寡妇职位 ,实在沟通无果。跳槽也是个好选择。


当年唐骏任微软中国区总裁,当大中华区总裁上任后,拿走了他的财权、人事权,但是还要他继续拿业绩。这种权、责、利不对等,谁干谁死的职位,彼得?德鲁克命名为“寡妇职位”。


薪水

薪水是身价的一种表现,跳槽常常带来20%-50%的涨薪。


先别忙着数钱——跳槽并不会让你能力马上上涨,为什么你会涨薪呢?

答案只有2个:要么是这个行业前景好,老板能看到未来的钱;要么是商业模式更优秀,同样的能力能产生更多价值,等于你把自己镶嵌到更高价值的链条中去了。


所以身价到底上升没有, 要看时薪而不是月薪 ——还有很多职位薪水高是因为工作量大、加班没边界,或职务没边什么都要你干——仔细一算,其实是降薪走量。


35岁前如果不那么缺钱,不要仅仅为钱跳槽。


情感关系

最后一种跳槽理由是关系问题——和同事关系不好、客户关系不好、上司关系不好……我见过很多基于关系冲突离职的人,他们在新的职业中并没有建立起更好的关系。 人际问题往往是个人心智模式与个性修炼、或者职业化的问题 ——跳槽往往只是再一次掩盖了问题,最好还是在当下修炼。

还有很多回家备孕、老公换城市等等的特殊原因,就不一一讨论了。


我把所有的因素都做成了“跳槽动力表”,你可以检索一下,你的跳槽动力到底是什么?


如果一个人对当下职业环境比较关注,他的注意力会停留在引力部分;而如果这个人真的智慧,他会超越短期、非核心要素,专注长期、核心要素。

不要盯着不想要的东西,盯紧自己想要的。

要追,不要逃。向前跳,才不容易扑街。

一个策略

如何确保自己在追而不是在逃? 还是那个答案:做尽可能好的决策动作。你可以用下面4个问题给自己做个 决策的自检 :

1. 新工作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价值?
  
曾有个做设计的来访者,前一份工作月薪8k,下家给12K,于是马上行动。半年后痛苦不堪——新公司人手紧张、工作疯狂,常常加班到下半夜。虽然加班费不少,但钱并不是她这个阶段的重点。

设计是个体力活,她原来给自己安排的是周末读个在职硕士提升下品味,顺便谈谈恋爱,现在变得全无可能。最好的2年年华和一个在职硕士学习机会,值多少钱?

反正她以每年不到5万元的价格,卖掉了。

这个阶段,你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?新的工作是否真的能够给你这个价值?如果可以,你的能力足够匹配吗?

2. 为此我失去的是我能承受的吗?
  

如果让你选择,下一顿吃什么?你也许会说:“火锅!”。连续吃一个月火锅,你可能就求饶:“让我吃顿米饭吧”。我们会低估日常的需求,而高估新鲜的刺激性满足。我把这个称为 “火锅效应”

职业回报也是一样——有必不可少的米饭,也有锦上添花的火锅。

前者拥有的时候也许不会太兴奋,但是一旦失去未必承受得起——比如安全稳定、薪酬福利、生活平衡等。后者则是一些兴奋剂——偶尔拿到会觉得很爽,天天吃你未必真的需要——比如社会地位、智力刺激、多样和新鲜。具体因人而异。

K先生在央企工作5年,户口、房子都有,觉得工作没意思,要追随我心。激动之下跳入民企准备大干一场,入职后才发现脱离了职位自己说话没人听、福利没人报销、连中午的工作餐都没有,自己其实并不真正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……回头看看,回不去了。

3. 新工作中最恶心的部分我看到了吗?   

当没有进入新工作的时候,一切都想象得过于美好——等真正进入才发现,其实自己不一定能承受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。

比如我身在公益机构服务几年,时常能看到这种状况——大家都觉得公益机构“有意义、有价值,能助人自己也能成长”的一面。等到真正进入,“工资低、缺乏上升空间、缺乏系统学习渠道、社会的公益环境不好……”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。

玛丽莲·梦露说:“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,你也就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。”
所以,你真的知道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是什么吗?你HOLD得住吗?

4. 现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没有价值?   

当我们工作遇到不适、过不去的坎,我们时常会想:“这里不适合我,肯定有更适合我的地方。”
我管这个叫做 “不知如何改进,于是换个环境” 病—— 你不是不适合,而是不适应;岗位不是没价值,只是你不胜任。 做个横向的对比,有利于你看清这一切。
  • 我是否胜任这份工作,是否完全得心应手?这份工作中我是否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?
  • 我真的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机会吗?那些优秀的同事是如何发展的?  
  • 那些承担更核心工作或位置更高的同事是如何做到的?  
  • 当我离开时,这里的经历和人脉会是我的资源吗?  
完整梳理清楚这些问题,至少需要1周到1个月。所以提前一个月开始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,是做出正确动作的关键。


收藏 打印
大家评论: 提交

文章评论

相关文章